由于年年连作,水分控制得不合理,过量使用化肥、激素,农药,使辣椒生产中病虫害发生严重,造成减产,甚至失收,严重影响生产者的收益,挫伤了椒农的生产积极性。现以我区常发生的辣椒病虫害为主,介绍其病虫害防治技术,以供种植者参考。
我区设施栽培辣椒发生的主要病虫害
辣椒疫病
辣椒白粉病
辣椒细菌性叶斑病
青枯病
辣椒病毒病
辣椒生理性病害—脐腐病
蚜虫、红蜘蛛、茶黄螨、棉铃虫
症状识别:
辣椒疫病为真菌性病害。幼果、茎杆、叶片和果实均可危害。病菌侵染根茎基部,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,有的为黑褐色,严重时使全株枯萎而死。茎、枝染病,病斑初为水渍状,后环绕表皮扩展为褐色或黑褐色条斑,使病部以上枝叶迅速枯萎。叶片染病,病斑圆形或近圆形,病部暗绿色,中央暗褐色,易脱落。果实染病先有蒂部开始发病,初为暗绿色水渍状斑,后迅速向果实、果柄发展,使病果呈灰绿色,后变软腐,湿度大时病斑表面长出白色霉层,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,有的残留挂在枝上
发病条件: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0~38℃,相对湿度80%以上,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坐果期。温暖、多雨、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,气温迅速升高,有利病害流行。定植过密,通风透光差的地方先发病。,发病重。
传播途径:棚室及土壤中的病残体是主要的初侵染源,病菌经雨水的飞溅或灌溉水流经到茎基部或近地面的果实上,引起发病。
发病始见后3~5天或田间发病率3%,进入生长旺期的棚室。最适的感病生育期为开花坐果期。当气温20~28℃时,连续降雨或雷阵雨或雨后遇晴天3~4天,萎蔫型疫病急剧上升。结合栽培,控制土壤湿度,初花期开始预防。
病原
晚疫病:致病疫霉
(phytophthora infestans)
绵疫病:辣椒疫霉(P. capcisi)、
瓜疫霉(P. melonis) ;
猝倒病:寄生疫霉(P. parasitica)
防治方法:
高畦栽培、采用膜下滴灌技术、及时清理发病株、药剂控制。
辣椒疫病化学防治用药
及时灌根和喷药:喷药每7天1次2~3次,首次用好药
种子消毒:
苗床消毒:每平方米用绿亨2号、3号、6号4-5g用干细土混匀,均匀洒在整好的苗床上,然后浇水。
苗期灌根:绿亨2号700-800、3号600-800倍液灌根,或者绿亨6号1000-1500倍液或绿亨恶霉灵2000-3000倍液灌根。
60%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500~1000倍液;
40%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-900倍液;
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;
甜椒白粉病症状
症状识别
为真菌性病害。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,以生长中后期为害较重。病菌主要危害叶片,始于辣椒下部叶片。发病初期老叶、功能叶片正面形成褪绿色的淡黄色斑点,叶背出现近圆形白色粉状小霉点,后渐扩大,白粉斑连成大块,发病严重时叶背布满白粉,,病斑有淡黄色变为褐色。逐渐蔓延至上部叶片,染病的叶片极易脱落,最后辣椒叶片几乎全部脱落成光杆
辣椒白粉病病原
内丝白粉菌
发病条件:高温高湿与高温干燥交替出现时易发白粉病,氮肥用量过多,种植过密、通风差发生严重。用水灌溉的干旱地区发病重,生长后期比早期发病重。
传播途径:衰老的辣椒颗、病残体、枯枝落叶、尤其是脱落在棚室中的病叶,农事操作、互相串棚等。
防治关键期:苗期喷洒白粉病专杀药剂。
防治方法:增施磷钾肥,平衡营养;高温闷棚;下午打药,第二天采用高温闷棚;药剂控制。
辣椒白粉病化学药剂控制
加强田间管理:增施磷钾肥,避免密植。
清除病残:发病初去病斑,收获后销毁病残株。
药剂防治:50%硫悬浮剂
40%多菌灵硫磺悬浮剂
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
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
40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
40%福星乳油
62.25%仙生可湿性粉剂
10%世高水分散颗粒剂
苗期:40%多•硫悬浮剂或36%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~600倍液、50%硫磺悬浮剂300倍液喷雾,。7天一次,连喷2次,防效达80%以上;
成株期:50%醚菌酯干悬浮剂(翠贝),用4000—6000倍液喷雾,每隔7—10天喷1次,连喷2次,防效达80%以上。
辣椒细菌性叶斑病